close

  

  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,鼎鼎有名,我早就有了,而且有杜普蕾和羅斯楚波維奇兩位名家的演奏。只是,年輕氣盛的時代,偏愛感情起伏明顯的浪漫派,巴哈是好聽,杜普蕾的琴音也動人,然而,聽著聽著,總讓音符無心流過,全然沒有共鳴。甚至,同張CD上法雅的西班牙組曲更能引發我的注意。前一陣子,先是聽了巴哈的鋼琴曲,意猶未足,把羅氏的唱片拿出來聽,越聽越著迷。聽的是第三號。像任何傑出的音樂家一樣,羅斯楚波維奇的演奏具有獨特的個人魅力。好幾個夜晚,我靜靜的聆聽,覺得很滿足。

      第三號聽熟了,再把杜普蕾的拿出來聽。那是第一號與第二號。奇怪,以前聽覺得很好,但聽了羅老的CD後突然感覺遜色了。是錄音的關係,還是曲目的緣故?尚未得其解,卻在整理CD時找到一張丈夫同事送他的唱片。"Pro,這張巴哈的cello超好聽的,燒一張送你。"阿松回家後學著同事講話,我卻不為所動。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我早就有了,有啥稀奇?那張CD就被我冷落在一旁。多年以後的現在,才知道自己有多無知。

      原來,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總共有六組。每一組有六首曲子,分別是序曲及五首舞曲。我的兩張CD只有前三組。這下,如獲至寶地聽起全集。這不知是何許人演奏的巴哈,如此細微幽深,我很自然就進入狀況,細品慢嚐。薩拉邦德是深沉的慢板,而其後的舞曲(一,二號為小步舞曲,三,四號布雷,五,六號嘉禾)對照之下相對的活潑輕快。只是,在以哀傷為基調的第二與第五號,即使第五首舞曲仍朝輕快振奮的方向邁進,卻也依舊愁雲籠罩。那樣的強顏歡笑更令人心痛。   

     在我心目中,第五號無疑是最深沉悲哀的了。那麼低沉的琴音湧現最底層的痛苦,而旋律,節奏呈現出灰暗的愁緒。慢板的薩拉邦德更是如槁木死灰般的絕望。除了巴哈,誰能以這樣純粹無矯的樂音傳達出深藏底層的,無法分析的哀傷?古典音樂聽久了,我的喜好似乎由絢爛歸於樸實。巴哈的高潔無華,最為耐聽。好像澄澈透明的水晶,熠熠生輝,勝過一切璀燦的寶石。

     巴哈的鋼琴曲清明理性,大提琴卻厚實溫醇。接近人聲的大提琴,表達人的心境最為適切。依我這業餘愛樂者看來,一,四號屬中性,三,六號歡愉,而二,五號哀傷。常人的心緒大約不出這三類。以中性的第一號啟始,而以舞曲風濃郁歡暢的第六號結尾,光明的隱喻不言而明。提琴手運弓如運筆,如運氣。綿密不絕。快慢之間,氣韻自成。其嫻熟自如,好比孔子說的: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CD上面簡短的解說說得好:"這些組曲是世上最美的弦樂作品,演奏者需有高超的能力方足以勝任。"我想,能力不只是指技巧,詮釋力亦然。  

      感謝阿松同事的貼心,他還附了一張曲目的影本。於是,我才知道這位令我心儀的大提琴家是德國的Guido Schiefen。雖然他不是舉世聞名的名家,卻是爐火純青,遊刃有餘。聆聽之際,不禁羨慕起優秀的提琴家,他們在歷經一番努力,足以駕馭巴哈的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時,應該有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成就與快慰吧!   ----A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