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我第一次去歐洲,在維也納的Belvedere美術館裡看到Kokoshka的畫展,頓時憶起大學時修文學與美術的情景.那是大三的選修課程,我既喜文學又愛美術,豈有不修之理?授課老師是博學好氣質的丁貞婉老師.出身鹿港丁進士宅的老師聲音十分悅耳,而且精通多種語言,國台英日法語無不流暢優美,聽她說話是一大享受.她有一種見過世面的氣度,卻親切和靄,毫無驕氣.上她的課再愉快不過了.除了妙語如珠,一張又一張珍貴的名畫幻燈片更是賞心悅目.丁老師的先生陳其茂是著名的版畫家,他們每年暑假幾乎都去歐洲的美術館遊歷,帶回的幻燈片成為課堂上最佳的教材.我們除了自行研讀一本Avenues to the Arts以外,上課都是看幻燈片.

   我記得文學與美術這堂課是在下午,但是我從沒打過瞌睡,因為太精彩了,或者我太愛那些畫作了.馬內,莫內,竇加,羅特瑞克,塞尚,雷諾瓦,畢沙羅,秀拉……,聽著老師用標準悅耳的法語講出畫家的名字,我也學了起來.至今,不諳法文的我,一講起那些名字還是習慣用法語.除了耳熟能詳的名家,也有我原本不知的賀東(Redon)及盧奧(Rouault)賀東的花卉有夢幻氣質,而盧奧的人物陰鬱黑暗.記得他畫的女人,因為用很多粗黑的線條,被同學菁菁形容為好像接吻過多.”意思是太縱慾吧.她也曾說Pollock的畫像紫菜蛋花湯!丁老師對這些看法一笑置之,非常包容.我們可以很自由的說出個人的想法.甚至有調皮的男同學問說名畫和路邊賣的畫有何不同?老師循循善誘,從不生氣

   我對現代畫家的認識是在這一堂課啟蒙的.比如說夏卡爾,康定斯基,孟克,蒙德理安,德庫寧(De Kooning),Leger, Chirico,Kokoshika等等.多年以後,在巴黎的龐畢度親眼見到這些現代畫家的作品,對我而言,他們不再是充滿異國風味的名字,經過丁老師的薰陶,我已知道他們的特色與畫風,衷心享受與老友重逢的樂趣.我很喜歡在美術館看畫,不是為了附庸風雅,而是喜歡靜靜體驗一幅畫的美,慢慢看細節,注意畫面的張力,色彩,構圖…..,我不是專家,不會畫圖,也不善分析,可是美的事物對我就是有莫名的吸引力,就像濟慈說的:A thing of beauty is a joy for ever….流連美術館時,我常常想起在文學與美術課上與某些畫家初識的經過,難以相信會有見到真跡的一天.

  丁老師不講深奧的理論,她讓我們直接由觀畫開始.看多了就會分辨風格.她也帶領我們參觀藝術家的工作坊,像是陶藝家蔡榮佑,雕塑家謝棟樑,以及版畫家陳其茂.丁老師的家令人難忘.好像是位於北屯吧.庭院裡有一大一小兩棟房子.那小棟的樓房聽說是書房,可見藏書之多.細節忘記了,只記得空間寬闊,採光良好,擺設雅緻,樹影幽幽.總之,是充滿人文與藝術氣息的住家.我們每個人還親手油印了一張陳先生的版畫作紀念.

   文學與美術,其實是藝術欣賞課.但是由英國文學專家丁老師來授課,確實是充滿文學氣息.她有說不完的掌故與經歷.我覺得這一堂課不止是美感經驗的啟發,也讓我們增廣許多見識.多年以後,我在二手書店買到陳其茂先生的波瓦地葉過客”,那是他們的歐洲遊記.陳先生文筆樸實,一如他的畫作.寫景,說人,看畫,寥寥數語,卻是觀點獨到,焦點清晰,越看越有味.歐洲已經去過好幾遍,看陳先生的書,仍覺新鮮有趣,充滿人文氣味.如果對藝術有一些認識,遊歐洲便不只是走馬看花,湖光山色而已.大學時的這一堂課,讓我受益無窮,永遠懷念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