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   在醫院陪家人候診.診間小孩的哭鬧聲在安靜的環境中特別刺耳.未幾,一個父親抱著約莫兩三歲的小男孩出來,他的腳上纏著白紗布,猶原哭鬧不休.”好了好了,”父親安慰(與其說安慰,更像是息事寧人).孩子持續哭著,喊著不要不要.”為父的便恐嚇起來:”再哭就再帶你進去一次.”哭聲仍未止歇.這樣小的孩子顯然無法因為脅迫而壓抑自己.這父親總算問了一句聰明話:”你不要什麼?”三歲小兒答:”會痛會痛.”至此真相已大白.不須高超智力即可明白的真相.可是大人為何都不明白呢?孩子哭是因為傷口的痛,診治的痛,以及殘留的餘悸.他以嚎啕大哭來表達他的痛與不舒適.此時大人只要同理他便會好很多.”剛剛醫生幫你換藥很痛喔?已經看好了.再一下下你就會慢慢好,不痛了.”大約如此.可是做父親的反其道而行,威脅他再哭就再進去一次.以流行的語彙來說,這是二度傷害.他的恐懼傷痛沒有得到安慰與紓解,反而再度被撩起.這樣的小事(大人以為),在小孩心中是複雜而沉重的:我痛,我害怕,可是爸爸不懂,不准我表達,還要再把我推進火坑.小孩如果能說清楚,他該是這麼想的吧!過了一陣子,媽媽出現,孩子哭聲漸歇,但仍啜泣著.一家三口從我面前走過,父母親討論著病情,母親拋出一句:好了好了,不痛了.孩子又大聲起來,很委屈:會痛會痛.母親回答:”已經好了,不會痛.”這樣平凡的話,聽在當了二十多年母親的我的耳裡,特別感受到其荒謬性.情緒是主觀的.她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覺.我很痛心.為孩子,為母親也為我自己.不去否定孩子(他人)的情緒,是我最近才學會,並且還在學習中的功課.接受他人情緒的同理心,在東方的社會裡並不尋常.

   隔兩天,Cynthia說她做了一個很慘的惡夢.再度夢見好友臨終.Cynthia說基督徒式的安慰不能慰藉她:摯愛已在天國,我們要積極振奮,靠主得勝…..,諸如此類.是啊,這些大家都知道.就像那個小男孩也知道他做完治療了,但是診治時的害怕與劇痛仍在,於是他持續哭著.而失去至親的傷痛,也不是一句好了,()已在天國了,你就不要再傷心了,可以安慰的.陪伴,同理,容許傷心,這才是安慰的藝術吧.

   回想起1999年末,丈夫生了一場大病.在生病其間,兒子雖有慈祥的阿公阿媽照顧.善感的內心不免也有些許不平衡.許是害怕,許是少了父母一貫的照應,缺乏安全感.丈夫病癒在家休養的某一日,兒子不知何故鬧了一整天脾氣.我知道他的心情,便任由他鬧彆扭去,不責怪也不安慰.沒想到,一日終了,才七歲的孩子對我說:”媽媽,謝謝你容忍我胡鬧發脾氣.”這是我的親子關係史上少有的榮光.原來,只要被理解,被允許發洩情緒,才有清明的可能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