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
祝大家2012年新年快樂!!

   好幾年前法雅客改裝清倉的時候,我買了一本Hanif Kureishi的小說Intimacy,”當時,不知他是何許人也,小說也只看了幾頁就放下.2007年看了由彼得奧圖主演的老人電影維納斯,”精彩的演技與內容,令人動容.雖是外行,當下也知道是劇本寫得好.片尾匆匆一瞥,看到編劇的名字,正是Hanif Kureishi.這麼特殊的姓名,引發我的好奇,google一查,原來,Kureishi是巴基斯坦裔英國人,以編劇與小說聞名.出道名作是”My Beautiful Laundrette,”(中譯豪華洗衣店”),由史帝芬佛萊爾執導,丹尼爾戴路易斯主演.今年元旦,在誠品剛好看到他的”My Ear At His Heart,”立刻買下來.

   “My Ear At His Heart”以抽絲剝繭的方式細訴父子情結.非常複雜,深遂而細膩.兩代的生命故事,創傷,以冷靜自制的筆調娓娓道來,不濫情,不自憐,不責備,Kurishi用知識分子的智慧,織出家族與個人;殖民與被殖民;種族歧視;宗教文化的經緯,像一匹華麗深沉有份量的織錦.

   作者的祖父是軍醫,英國殖民時代的印度社會精英.(後來分裂成巴基斯坦)他們家族在印度坐擁豪宅,僕從成群.Kureishi的叔叔伯伯都是當地的英國私校畢業,再負笈英倫留學.除了膚色不同,他們與英國知識分子無異,文化上的認同,也是傾向英國,與印度庶民幾乎脫節.作者的父親算是家族裡成就較不突出的.他在倫敦的巴基斯坦大使館當一名小職員,每天從郊區坐火車到倫敦通勤.工作之餘,除了板球,他最喜歡閱讀與寫作.但是,寫了一輩子,連一本小說也沒被出版過.”My Ear At His Heart”便是Kureish以閱讀父親的遺稿印度青春情事開始,追溯亡父的童年,青少年.原來,父親雖然出身富裕,卻一點也不快樂.他有一個威權的父親,熱衷宗教的母親,以及比他優秀的兄長,儘管衣食無缺,卻得不到愛,面對手足的競爭,也總是屈居劣勢.只好藉由不斷的書寫,做為一種逃避與治療.

   父親對閱讀寫作的喜好,也影響了Kureishi,而他,同樣藉由寫作做為對現實生活不滿的宣洩.身為巴基斯坦人與英國白人的混血兒,Kureishi的童年因膚色而受到歧視.及長,單調的學校生活以及封閉的郊區氛圍令他鬱悶.他沒有特別著墨a父親的威權以及父子的衝突,但是,生長於英國的Kureishi,對於東方式事事介入的管教法顯然不能接受.,不想依父親的喜好成長.更甚者,父親不僅把他當兒子,也把他當成手足與同伴.既期許他成為作家,又嫉妒他的成就.這些,成為Kureishi永遠的心結,他花了好多時間,以哲學,心理學的角度以及書寫來爬梳愛恨糾纏的情感.父親引領他進入文學的世界,幼年時他們父子感情極好.但是,太近,太緊的關係,以及父親永不鬆手的掌控,終於讓Kureishi在二十歲時毅然離家.他說:”直到我自己當了父親之後,才知道為人父母者多麼痛恨孩子長大離家;親子間特殊的親膩樂趣一去不回,從此展開的是完全不同且更困難的關係.”他們父子並沒有決裂,但是彼此傷害的陰影一直在.

   Kureishi在求學路上歷經一點波折,終於進入倫敦的國王學院研讀哲學.佛洛依德,維根斯坦等大師提供他各種思考的角度.解放情慾,挖掘創傷,他自身的複雜剛好可以拿來檢視理論.除了哲學理論,他也流連在卻爾西的國王路上.國王路是七O年代龐克文化的發源地.新潮,反叛,創意,整條街簡直是個大遊樂場.Kureishi觀察到龐克文化裡的暴力,不羈,其實是年輕人對受虐童年的一種反抗.他經常到Royal Court劇院廝混.集體創作戲劇,帶給他前所未有的經驗.他很快就展現編寫劇本,創作小說的才華.魯西迪,奈波爾,菲利普.羅斯等名家都曾讚賞,提攜他.第一本小說The Buddha of Suburbia甫出版即得獎.父親大人卻不服氣的說,他寫的東西比兒子有深度.”兒子既然能得獎,他也充滿希望的加把勁寫作.

   父親驟然去世,Kureishi痛苦極了.好一陣子,他徬徨無助.乍然得到的自由以及過去愛恨交織的情感讓他一時不知所措.”父親常常憂慮我,好像沒有他我就活不了似的.”親情的拿捏,著實困難.太緊密,無法喘息,太疏遠,缺乏契合.與父親既親密又緊張的關係,深深的影響他與異性的交往.他既渴求親密,卻又怕被控管.一旦接近喜歡的人,又思索著逃離,這樣的矛盾,在半自傳小說”Intimacy”裡表達得淋漓盡致.

   Kureishi的創傷,令人同情.但是,他的父親如果有機會表述,想必也是一肚子苦水.他奉公守法,養家顧家,既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,又引導他進入文學的世界,父子間無所不談.還能怎麼樣?為什麼親子間有那麼大的愛與恨?怎樣才能做得更好?這個答案是無解的.身為人,有愛有恨是必然.一般的教養方式,Kureishi這麼敏銳善感的小孩是行不通的.”Intimacy”裡說,有些人是不能強壓的.養到難搞的小孩,父母可不輕鬆.

  藉由閱讀父親的作品,Kureishi逐漸看到父親隱藏的那一面.中年的他,已是三個孩子的父親,可以用父親的角度來思索複雜的父子情結,終而得到釋放.書的結尾,他走出亡父的書房,隱喻著走出父親的陰影.雖然歷時長久,卻令人如釋重負.誠如標準晚報的書評所言:”字裡行間所沒有言明的部份,具有最深沉的傷痛.”,情到深處,有怨尤!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  

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   母親是道地的府城人,講一口典雅悅耳的台語.她先天具有說話的魅力,不但條理分明,而且有適當的戲劇性.她的語氣不是很誇張,但是有表情,有抑揚頓挫,聽著聽著,就進入她故事的情境裡.她很喜歡看電影,,常會把看過的好片敘述給我聽,我好像也看了一遍似的.很可惜我沒遺傳到這等功力.我像父親.父親說話語慢條斯理,敘述冗長無重點,聽他說話,我常常很沒耐性.而且只要他一開口,我就知道他要說什麼.過去的事,好像錄音帶一樣錄在腦袋裡,按鈕一啟動,就一字不漏地重新播放.母親則不然,即使是說過的事,講述起來依舊充滿趣味,我常常聽到一半才發現那件事她已講過了.

   母親生長在人際關係複雜的大家庭裡.祖父母,姑姑,叔叔,加上十二個手足,養成她敏銳的觀察力,並且熟諳人情事故.難得的是她並不精於算計,反而有一顆溫暖體諒的心.由是,聽她娓娓道來各式小故事,溫馨,幽默,有趣.親戚,朋友,街坊鄰居,隨手捻來,都可化做小說或電影裡的一個章節.

母親的家庭注重美食,光是聽她講飲食,就夠引人入勝的.每天共進晚餐時,母親總會因食物而引發各種回憶.比方說,我煮一道麻油雞,她就說小時候外婆兒女眾多,家務纏身,可是每個小孩的生日卻記得清清楚楚,壽星一定有一碗麻油豬肝麵線.說到麵線,又說小時候隨外公去鄉下訪友,鄉下人招待他們的是加了糖的麵線湯.她祖父是美食家,喜食功夫菜,什麼蟳丸,蝦仁炒蠶豆瓣等等,她常要幫忙剝蟹肉,鮮蝦與蠶豆.外婆善烹飪,五柳枝,炒米粉,滷肉都是拿手菜.鄰居看得垂涎三尺,偷偷央母親分他吃一點滷肉.埔里來的愛哭伯仔常要外婆替他鹽煎好虱目魚帶回山城.中秋節他們不烤肉不吃火鍋而是食用sukiyaki…..,吃的話題永遠講不完,並且涉及時代,地域及文化.

母親的成長環境與時代背景,讓她成為口述歷史的絕佳人選.可惜我既無專業也無文才,只能就記憶所及,錄下幾則她最近說的趣事.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 載父母南下恆春旅遊.公路上看到屏東的路牌,母親說話了:

屏東以前叫阿猴.若要去屏東就說要去阿猴.”停了半晌又說嘉義叫打貓,高雄叫打狗,咱台南叫做府城.”我笑說府城最好聽.她氣定神閒:”大門大戶,勿會使黑白號(),什麼阿貓阿狗的.”我說給丈夫聽,向來對我們大府城心態不以為然的他說:”住在府城的攏是阿憨的.”我不以為忤,母親不是常自我解嘲道:”草地慫,府城憨?

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 烹飪課裡熱烈討論到米糕粥.說給母親聽,她講了一個黑色幽默的故事:

棺材店的師傅工作到很晚,夜裡常向推著車的米糕粥小販買一碗當點心.這晚,車子推到棺材店門口,小販剛好尿急,忙閃到僻暗處小解.”賣米糕粥的!來一碗米糕粥!”師傅喊道.忙著解放的小販回喊:”家己ㄉㄟ()!”師傅心一凜,真不是好兆頭!做棺材做一輩子,家己釘,家己ㄉㄟ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 吃飯的時候我突然問母親:”古時候沒有冰箱,你們的剩飯都怎麼處理?”

   剩飯喔,晚一點肚子餓的人就盛去吃光了.”

   配什麼?”我想,光吃白飯有什麼意思.

   切點薑絲沾醬油.不然,我家隨時都有一鍋滷肉呀!”

   那麼好喔!”我說.”因兜好額人啦!”出身艱困農村的丈夫憤憤不平的說.

   日據時代出生的母親在飲食上沒有吃過苦.雞鴨魚肉一樣也不缺.

   蕃薯簽飯配鹹魚真好吃呢!”她竟回味起貧民的吃食.

   你是好額人!”丈夫語氣酸酸的.是啊.婆婆小母親五歲,她吃蕃薯吃到怕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   飯桌上的蛤蜊湯,又引發母親的回憶.

   以前餐桌上若有一碗粉瑤湯,粉瑤一下子就不見了.”

   為什麼?”

   男的先上桌吃,等我們吃時當然只剩湯.我們就把白飯盛裝在蛤仔殼裡吃,也很開心呢!”

   母親生在重男輕女的時代.愛計較的她總是跑去質問外婆,為什麼哥哥們有優先權?外婆被問煩了:”誰叫你出世做查某囡仔!”她心裡埋怨外婆的不公平,一面暗下決心:將來生了小孩,一定要對女兒很好,對兒子很壞.如今回想起來,”我有夠憨,都是自己的囝仔,怎麼可能那麼做!”

 

跟母親相處,從來不會無趣.她既健談又親切.有一次載家人北上,一路聽她說話,不知不覺三四個小時就過去了,一點也不覺得疲憊.她好像一個故事的寶箱,話匣子一開,我們就進入那鮮活有趣的情境裡.把她的敘述拼湊起來,彷彿在觀看一部史詩電影:時代,城鄉,人物,文化….,遠近鏡頭不斷轉換.我雖然沒有遺傳到她的異稟,幸好也像她一樣,對各種事物充滿興趣,並且懂得寵愛自己,衷心享受生活.聽母親說話,看似尋常,卻塑造成今日的我.如果今天我還算是個有趣的人,那得歸功於母親.

 

 

 

 

  

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