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告版位
祝大家2012年新年快樂!!

 

   在醫院陪家人候診.診間小孩的哭鬧聲在安靜的環境中特別刺耳.未幾,一個父親抱著約莫兩三歲的小男孩出來,他的腳上纏著白紗布,猶原哭鬧不休.”好了好了,”父親安慰(與其說安慰,更像是息事寧人).孩子持續哭著,喊著不要不要.”為父的便恐嚇起來:”再哭就再帶你進去一次.”哭聲仍未止歇.這樣小的孩子顯然無法因為脅迫而壓抑自己.這父親總算問了一句聰明話:”你不要什麼?”三歲小兒答:”會痛會痛.”至此真相已大白.不須高超智力即可明白的真相.可是大人為何都不明白呢?孩子哭是因為傷口的痛,診治的痛,以及殘留的餘悸.他以嚎啕大哭來表達他的痛與不舒適.此時大人只要同理他便會好很多.”剛剛醫生幫你換藥很痛喔?已經看好了.再一下下你就會慢慢好,不痛了.”大約如此.可是做父親的反其道而行,威脅他再哭就再進去一次.以流行的語彙來說,這是二度傷害.他的恐懼傷痛沒有得到安慰與紓解,反而再度被撩起.這樣的小事(大人以為),在小孩心中是複雜而沉重的:我痛,我害怕,可是爸爸不懂,不准我表達,還要再把我推進火坑.小孩如果能說清楚,他該是這麼想的吧!過了一陣子,媽媽出現,孩子哭聲漸歇,但仍啜泣著.一家三口從我面前走過,父母親討論著病情,母親拋出一句:好了好了,不痛了.孩子又大聲起來,很委屈:會痛會痛.母親回答:”已經好了,不會痛.”這樣平凡的話,聽在當了二十多年母親的我的耳裡,特別感受到其荒謬性.情緒是主觀的.她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覺.我很痛心.為孩子,為母親也為我自己.不去否定孩子(他人)的情緒,是我最近才學會,並且還在學習中的功課.接受他人情緒的同理心,在東方的社會裡並不尋常.

   隔兩天,Cynthia說她做了一個很慘的惡夢.再度夢見好友臨終.Cynthia說基督徒式的安慰不能慰藉她:摯愛已在天國,我們要積極振奮,靠主得勝…..,諸如此類.是啊,這些大家都知道.就像那個小男孩也知道他做完治療了,但是診治時的害怕與劇痛仍在,於是他持續哭著.而失去至親的傷痛,也不是一句好了,()已在天國了,你就不要再傷心了,可以安慰的.陪伴,同理,容許傷心,這才是安慰的藝術吧.

   回想起1999年末,丈夫生了一場大病.在生病其間,兒子雖有慈祥的阿公阿媽照顧.善感的內心不免也有些許不平衡.許是害怕,許是少了父母一貫的照應,缺乏安全感.丈夫病癒在家休養的某一日,兒子不知何故鬧了一整天脾氣.我知道他的心情,便任由他鬧彆扭去,不責怪也不安慰.沒想到,一日終了,才七歲的孩子對我說:”媽媽,謝謝你容忍我胡鬧發脾氣.”這是我的親子關係史上少有的榮光.原來,只要被理解,被允許發洩情緒,才有清明的可能.

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 

緬因河南岸的美術館群,是法蘭克福的靈魂.最愛Stadel.裡面有大量Max Beckmann的作品.

P9110009  

當然了.在離開德國到美國之前,他是法蘭克福最有名望的畫家.他畫的中央車站,緬因河及其上的橋,呈現濃郁的風格與情感.黑色的線條,陰鬱的氛圍.表現主義的內在心靈,像布拉姆斯的音樂一樣愁悒.可又吸引人駐足細看.Beckmann有很多自畫像.其中在酒吧的那一張,手持香檳,眉宇一貫地銳利冷峻,背後一個痴笑的胖子,讓畫面頓時有了複雜性.像一個電影鏡頭或文學場景.多義而飽滿.還有一張較為不一樣的自畫像.非光頭,較年輕,較憂鬱,沒有黑色線條.還有一張奇特的雙姝像.仔細看說明,才知畫的是好友的太太與情婦.兩人同時當模特兒入畫,難怪表情如此彆扭怪異.那是一種折磨吧.

黑色的線條,

苦痛哀傷誰與共,

化為畫中景.

P9110003  

幸好有印象派的粉嫩光影讓人脫離滯重的氛圍,彷彿吸到新鮮的空氣.雷諾瓦的色彩如夢似幻,難以言說的美麗.藝術真奇妙.各種面向各種手法,呈現人的內在與外在樣貌.

P9110006  

低調的雕塑美術館有一個美麗的庭園.滿地的黃葉更顯秋色蕭蕭.一流的館藏.陳列與燈光俱佳.無論東方佛像的靜美或西方雕塑的動感,投射到人心化為歲月沉澱的精華.雕塑比繪畫更有一種質樸的,溫潤的美感.

 

DSC_0240  

DSC_0239  

博物館秋濃,

天碧葉黃河水寒,

雕像映歷史.

 

我們的烹飪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